台灣客家八音 簡介
  在音樂史的樂器分類上,「八音」是指金、石、絲、竹、匏、土、革、木等八種 聲音。客族由中原地區不斷遷徒至廣東梅縣等一帶縣份,因走過的地方多,客家人便 不斷的吸收各地的民間音樂,再加上自己原有的風格。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的曲調, 即稱之為「客家八音」。

  「客家八音」最重要的功能是宴饗、迎賓與祭祀。而演奏的形態則分為「鼓吹」 與「弦索」兩種,主要樂器是嗩吶。其中「鼓吹」又稱為「吹場」,乃以嗩吶為主, 鑼鼓為輔。其演奏的曲目大部分是傳統曲牌,以北管曲牌居多,小部分南管及其他地 方音樂的曲牌。「弦索」也分為兩類,一為絲竹樂器合奏,多用於典禮場合,演奏內 容多為唱腔、民間小曲等;另一則以嗩吶為主,絲竹樂器為輔,演奏內容大部分是民 間小曲、傳統大曲、表現唱腔模擬、亂彈福路戲、西路戲、客家採茶戲及歌仔戲等。

  「客家八音」的樂曲,大多是口傳心授的,曲譜只是幫助學生學習及記憶,譜的 記載非常簡單,稱為「骨譜」,即骨幹的意思。而實際上演奏出來的音樂,除了「板 數」與曲譜相同外,音符的表現則憑藝人本身的才華,高明的藝人會從簡單的樂譜中 作變奏、加花,創出自己的風格。


劇團簡介八音團簡介客家採茶戲簡介| 客家八音簡介〕